舰船排位赛的核心在于合理搭配舰船类型与精准加点。根据舰船定位,战列巡洋舰如新君士坦丁大帝级、乌拉诺斯之矛级属于S级及以上梯队,而ST59级作为平民首选需优先强化装甲系统,能量抗性>护甲>减命中>生命。护航艇中卡利斯托、猎兵为S+级,驱逐舰则以基洛夫级、贝拉米级等高机动高火力舰船为主力。输出型舰船需优先点满策略技能、冷却缩减和暴击属性,防御型则侧重护甲与生命值平衡。
舰船编组需遵循前排扛伤、中排均衡、后排输出的站位原则。前排推荐奇美拉级重型巡洋舰或ST59,中排配置永恒风暴级等综合型舰船,后排选择卡利斯托鱼雷型或搭载高攻载机的母舰。移动速度是编队关键指标,龟速型舰船如太阳鲸需单独编组,高速护卫舰(800+移速)适合包夹战术。增援指令可灵活补充ST59或大帝级战巡,但需避免拖慢主力舰队速度。

战列巡洋舰主炮建议点轨道和雷火系统,导弹类武器因单发伤害低可放弃;奶船如卫士、苔原需优先冷却缩减与命中,策略技能不点;侦察舰动力系统必须拉满。纯输出加点需强化暴伤与攻击,纯防御加点则突进至前排并堆叠护甲至700以上。子系统选择上,重型装甲对生存能力提升显著,而新增武器子系统可补充对小型舰伤害。

若敌方航母编队为主力,需编入枪骑兵防空型、刺水母防空型等舰船,防空支援类舰船应部署在同排站位。面对高爆发行列,可启用红宝石离子炮型进行能量伤害压制。攻城场景优先选择诺玛M470等高速拆家舰,但需注意其生存能力较弱。所有战术调整必须基于实时战报分析,盲目套用固定阵容可能导致针对性失效。

后期养成侧重联盟协作与技术储备积累。加入活跃联盟可共享科技研发成果,联合采矿加速资源获取。战列巡洋舰的曲率引擎、能量护盾等关键技术需优先突破,每日需完成技术储备任务换取必出蓝图箱。维修船在PVE场景仍有价值,但PVP中建议替换为输出舰。注意版本更新对舰船属性的暗改,例如ST59曾削弱30点法抗,需及时调整加点策略。
舰队总人口控制在400以内,避免超编导致机动性下降。交战前需确认敌方武器战斗序列,针对性调整前排舰种。探测器能有效预判敌方集火目标,无人机干扰可作为辅助手段。持续观察禁飞区域形成范围,合理利用星门实现战术转移。最终胜负不仅依赖舰船强度,更考验对战场信息的实时处理能力。


